• 首页 > 科技正文
  • “双减”政策落地引行业巨变 教培类公司须转型另谋出路

  • 2021-07-27 13:56:08作者: 俞立严 来源: 中国网科技
  •   监管政策的目标极为清晰,阻止无序扩张的资本进一步垄断、异化教育产业。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中发现,伴随政策的密集发布,中国校外培训产业已被颠覆,业内企业不得不谋求自救——或转型、或剥离、或彻底退出市场。

      曾几何时,在各路资本加持、推动下,线下线上教育培训类公司狂飙突进,乱象频仍,扰乱了教育行业。如今,霹雳手段呼啸而至,行业乱象终于迎来重拳整饬。

      随着“双减”政策具体意见的落地,中国校外培训业在这个夏天遭遇极寒。

      7月26日,A股教育板块大幅低开,学大教育、昂立教育、中公教育等昔日明星教育股均以跌停收盘;港股教育板块亦集体跳水,新东方收盘大跌47.02%;美股教育股上周末已经先行崩盘,好未来(学而思)、新东方等较股价高点已跌去九成。

      一直以来,监管政策的目标极为清晰,阻止无序扩张的资本进一步垄断、异化教育产业。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中发现,伴随政策的密集发布,中国校外培训产业已被颠覆,业内企业不得不谋求自救——或转型、或剥离、或彻底退出市场。

      超预期的“双减”组合拳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双减”政策可谓条条重磅。尤为重要的是,对于学科类培训机构经营资质、营业时间、资本化运作等各方面进行了明确限制。有学科类培训机构人士对记者感叹行业面临“组合拳”的重击。

      包括美股上市公司好未来、高途(跟谁学),港股上市公司新东方、思考乐教育等在短期内经历股价暴跌。

      “‘双减’政策比之前市场预计的来得更猛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记者分析,“双减”政策是此前中央提出的“双减”意见的具体细化,有关要求未来如果逐条落实,对已上市的校外培训机构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机构要么选择退市或转型,要么要在上市资产中剥离学科类培训机构,而正准备上市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上市通道已经关闭。”

      教育负担沉重之殇

      2021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双减”意见表示,现在中国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我们一年给儿子补课的钱有七八万元。”一位来自上海市闵行区的公办初中生家长告诉记者,自己给孩子报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课程已经覆盖了孩子的各门主课,而这样的花费在孩子的班级同学中也是很普遍的。

      “我女儿周末补课全满。”上海市徐汇区一位民办小学学生家长说,他孩子所在的民办小学双语班一年学费已近10万元,而班上孩子的家长们仍然对校外培训趋之若鹜,算上各种在线网课,每年单孩子的学习支出就接近20万元。有家长感言,工资相当部分被拿去“鸡娃”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课程在上海等城市一般一次课200多元起,按照课程难度和课堂学生人数等指标逐阶提升价格,精锐等校外培训机构一对一辅导的价格更高,有些可以达到千元一次课,如果报了几门主课辅导,一学年下来,家庭补课等课外学习支出就接近10万元水平。

      “养育孩子实在太累,成为现在一些年轻人丁克的理由之一,一娃的夫妻也缺乏动力生育二孩。”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周海旺对记者表示,家庭教育成本居高不下,部分家庭甚至占掉了收入的一半,家长在子女教育上付出的财力和精力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到社会生育意愿,需要为家庭教育投入减负。

      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参加课外辅导的中小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70%左右。另有一个对部分上海中小学家长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4%的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班,其中87%的孩子有数学辅导,69%的孩子有英语辅导。

      课外辅导市场的兴旺,不仅让部分补课老师收入大增,更催生了一批大型学科类培训机构壮大并上市,其中就有高途、好未来、新东方等培训航母。

      从营收情况看,财报显示,好未来最新一个财年第四季度净收入高达13.627亿美元,同比增长58.9%。

      “破100亿美元,也许值得我们给自己倒杯酒庆祝一下,然后就让我们把酒杯扔下,继续前行吧。”俞敏洪在新东方市值突破百亿美元给管理层的信中写道。

      不仅是线下课程起家的好未来和新东方,根据《2020年度中国在线教育投融资数据报告》,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共发生111起融资,总金额达539.3亿元,同比增长267.37%,超过了此前4年的融资总和。

      当时,投资在线教育的基本逻辑是,中国约有1.8亿名中小学生,而在线教育的渗透率不过10%左右。即使在2020年各家企业疯狂获客的情况下,吸引的中小学生也不到5000万。不少行业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在线教育还有3倍至4倍的增长空间。

      不转型就没出路

      2020年是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最后的美好时光。

      随着2021年“双减”意见等一系列新规的出台和配套措施落实,校外培训机构上市公司的行情也随之掉头向下,截至2021年7月,高途、好未来、新东方等股票价格相对前期高点都已跌去近九成。

      “落实严禁资本化运作的规定,将彻底改变我国的校外培训生态。”熊丙奇表示,需要注意的是,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从严监管,并不是一刀切禁止校外培训,而是要求校外培训机构必须依法依规,在规定的时间与范围内开展培训,不得进行超标超前培训。进行学科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在禁止节假日、寒暑假开展培训后,可以转型进行非学科培训,包括素养培训、成人培训和技能培训等。

      事实上,头部公司已悄然开始谋求转型。好未来旗下教育品牌“励步英语”日前更名为“励步”,根据好未来的安排,励步将推出全新线下学习空间——励步儿童成长中心,涵盖英文戏剧、口才、美育、书法、益智、棋道等新产品。新东方也在拓展美术教育领域,部分新东方学校还在探索书法等项目。

      在上海的四季教育授课点,工作人员介绍,暑假期间,目前已经新开出了四季桥牌、军事研学营等非学科类转型产品供家长们选择。

      另外,新东方日前已在北京市怀柔区注册了一家新的培训机构。新校区的业务范围是中学生学科类培训,根据新东方的安排,该校区将推出高中课程,但不包括小学课程。新校区的性质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而非营利性的公司。

      对于新东方的上述举动,熊丙奇分析,由于高中教育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对面向普通高中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可能将有别于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培训机构的管理。各地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允许面向普通高中的学科培训机构,在节假日、双休日与寒暑假开展学科培训。

      除了向高中阶段探索新业务,还有上市公司向职业教育拓展。7月25日,A股公司科德教育回应“双减政策”影响的公告称,目前主要为非义务阶段的学生提供职业学历教育及复读业务。随着2021年陆续完成的并购学校项目,职业教育未来将成为公司的主要业务。科德教育2020年度K12课外培训实现净利润占比为1.84%,公司称将配合“双减”政策的落地,把这部分业务的影响减至最低。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自救措施,有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反对的是资本无序化,带动教育行业的内卷并影响学生和家长。教育培训行业不会死,但是快速扩张的“辉煌时期”已经彻底过去,很多家长对于学科培训机构开办的艺术类等培训并不感冒。

      新东方7月26日公告称,公司现正考虑采取适当的合规措施,预期该等措施将对与中国义务教育制度学科有关的校外辅导服务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公司将遵守“双减”政策等相关政策并采取配合行动。高途等公司7月26日也公告作出类似表示。

      有熟悉政策的研究人士表示,“双减”政策立意高远,措施严厉,但最终效果如何,还要看政策执行力与监督力,毕竟这一行业捆绑了众多实力资本,牵涉利益很大。新政这把利剑能否彻底斩断资本干扰、垄断教育行业之手,将考验执行层面的智慧与改革的定力。

    (责任编辑:柯晓霁)

    猜你喜欢:

  • 高端制造成引资高地 硬科技成关注焦点
  • 智能算力规模已超通用算力
  • 国产大飞机C919累计获得订单超千架
  • “三无”电子烟化身“可乐罐” 吸引未成年人“入
  • 智能时代看电视反而更麻烦了?
  • 平台定价应规则透明、逻辑一致
  • 技术突破、国产化加速 A股芯片板块有望迎来估值修
  • 工业信息安全产业保持高景气度
  • 来深圳光明科学城论坛,听大咖分享科技信息开辟产业
  • OPPO Reno10系列开售,销量创新高,2499元起长焦人像
  • 柔烘精洗,小天鹅本色系列洗烘套装让冬季衣物处理不
  • 云计算守护苏宁818方案揭秘:云资源调度、安全云双
  • F5发布全新AI驱动的应用和API安全功能 全方位护航
  • 大气污染防控形势严峻,TCL卧室新风空调多重防护保
  • 羊毛柔烘获世界制造业大会科技创新奖,小天鹅民族品
  • TCL新风空调618增氧减压挑战赛火热进行中,参与人数
  •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中国财经消费网   |    合作:gkjnet@qq.com
    Copyright © 2019-2024 CJ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消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