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疏通费进了谁的口袋?
如果马桶堵了,你的第一反应是去哪里找人修?
有网友说,除了楼梯里的小广告,好像自己只知道58同城了。
上海市民曹先生也是如此。面对半夜马桶突然堵了的情况,曹先生打开了58同城,在眼花缭乱的商家中挑选了排名靠前,且带有“24小时服务”“70元一次”“免费检测”等明显标识的神通公司。
下单后,维修工很快上门。
“免费检测”后,维修工给出两个方案:要么敲开地砖检修,要么用售价485元一瓶的专业疏通剂。
当时已经是深夜,为了避免扰民,曹先生选择了第二种方案。
在曹先生的概念中,大概半瓶顶多一两瓶疏通剂就足够了。然而没等反应过来,5瓶疏通剂就被维修工哐哐灌入了管道口。曹先生刚想张口询问,就被一句“不通不收费”堵了回去,然后瞬间又5瓶疏通剂灌了进去。
前后加起来不到十分钟,马桶通了,收费4850元。
曹先生瞠目结舌。维修工离开后,曹先生越想越不对劲,于是报了警。
起初曹先生以为是民事纠纷,警方能协调把钱要回来就行了。然而随着警方的深入调查,一个诈骗团伙浮出了水面。
曹先生选择的管道疏通公司“神通公司”,其实是一个层级分明的诈骗团伙,他们有固定的话术和套路,诈骗已经形成了流程化和系统化。
其中,6名骨干成员均隐匿在外地,远程指挥攫取利益。
最终,警方出动了近百名警力,从全国各地抓获了37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额600余万元。
其中曹先生被收485元一瓶的疏通剂,成本价仅4元。
值得一提的是,像曹先生这样气不过报警的只是极少数,更多人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选择了认栽。
他们往往通一次厕所需要花费3000到5000元,最多的一单甚至花费了19000元……
而在58同城页面上,明明只是标价70元的服务。
除此之外,58同城更让人诟病的地方,还在于这些诈骗公司的评分和评价都非常靠前。
其他未被警方关注到的海量信息中,还藏着多少这样的“公司”?不得不让人细思极恐。
“天价疏通费”毫无疑问大部分落进了骗子的口袋,那么58同城在里面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58同城的运营机制,一边连着消费者、一边连着骗子公司。某种意义上来说,58同城赚了骗子的钱,骗子才能够在平台上发布消息,而受害者也是通过58同城才能联络到骗子公司。
本质上,58同城就是受害者与骗子之间的桥梁。
除了管道疏通,近年来58同城也是丑闻频出,家政服务诈骗、求职者信息泄露、招聘信息挂羊头卖狗肉、房产黑中介、线上交易诈骗等……
58同城,从当年的“一个神奇的网站”,逐渐沦为了骗子聚集地。
查询黑猫投诉平台,关于58同城的投诉高达12851条,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有关“58同城”的判决书有18282篇,其中刑事案有263件,民事案12977件。
沉疴顽疾由来已久,要说58同城对此毫不知情,显然不可能。
维权无门的骗局
很多人被骗,主要是出于对“58同城”平台方的信任。
《财经网》曾发布过一个案例,来自福州的小思,家里墙面漏水,他在58同城搜索“维修墙面”,很快就有商家主动联系他。小思看了一下商家页面,全是五星好评,就预约了接下来的服务。
跟修理马桶事件类似,原本预计用10斤的胶水,最后用了66斤。没有防备之心的小思最终花费7900元。
小思说:“58同城是全国性大平台,我觉得上面入驻的商家资质都被审核过,所以很放心。”
小思回忆当时的场景,感觉“一直被牵着鼻子走”“整个个人都是懵的”,最后仅存的理智让他跟对方要了一张收据。
清醒过来后,小思开始维权。
他先是在58同城上发起投诉,同时参与了黑猫投诉的集体投诉。
58同城那边把投诉转给商家,商家嚣张表示他们明码标价、坚决不同意退钱。皮球被踢回58同城后,有保险公司联系小思提供证据,小思在提交了聊天记录、合同转账之后,保险公司答复“证据不足、驳回投诉”。
小思又投诉到12315平台,平台方给予的答复是:“用户反馈价格过高,建议与商家协商。”
后来,小思还举报到了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方表示会向58同城了解情况,半个小时后回复“不予立案”,原因是小思没有和58同城发生直接交易。
小思前后找了多个部门,拉锯了3个多月,事件仍旧无法解决。
小思的遭遇不是个例。
直到发文前,投诉平台上关于类似欺诈投诉的案例仍在不断更新,而平台方大多以“证据不足”草草了事。
维权、投诉无门的背后,是58同城方驾轻就熟推卸责任的动作。
像投诉中占了很大比例的房屋黑中介和虚假房源问题,58同城方面的回应是:“这不在我们的职责范畴之内,(是不是虚假信息)你们自己应该能识别。”
至于求职者信息泄露,几乎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惯例,网友们从上传信息的那一刻,大概就没有想着自己的信息能够被保密。
就算是严重到涉及刑事违法的案件,58同城的回应依旧是高高拿起、轻轻放下。
在一起案件的通报中显示,犯罪嫌疑人张某因犯组织卖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而他的犯罪手段,就是在58同城上发布招聘信息,通过网络招揽卖淫人员。
在58同城的页面上中,类似的高薪“模特”招聘信息比比皆是,是否合法合规很难辨别。
更加严重的情况,还有求职者被骗往境外,轻则被逼运毒,重则音讯全无、生死未卜。
2021年,福建省寿宁县的小淼,在58同城找工作时认识了一名叫阿宝的男子,阿宝用高薪为饵引诱其到缅甸打工。
深信不疑的小淼叫上另外4名同伴,按照阿宝安排的路线奔赴缅甸。在临近边境检查站时,民警发现端倪,对5人进行劝返。但已经被“挣大钱”的大饼所迷惑的几人,随后继续与阿宝联系前往缅甸。
最终几人因偷越国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没有成行的小淼几人无疑是幸运的,同样因为轻信58同城的招聘信息顺利偷渡出境的王某伟,面临的是更加复杂糟糕的境遇。
到达缅甸的王某伟,没有看到承诺的高薪岗位,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运输毒品”“要么永远待在缅甸别回去了”。在经历了软禁和殴打之后,王某伟被逼无奈答应运毒,在吞服了75颗毒品后,他在汽车客运站被民警查获。
后来,王某伟从体内排出海洛因75颗,净重354克。因运输毒品罪,王某伟被判有期徒刑15年。
除了已经被曝光的案例,还有无数个小淼、无数个王某伟,在踏上境外的那一刻,就彻底跟国内断了联系,生死不明。
最初,他们不过是想找个好工作而已。可因为相信“58同城”这个大平台,他们就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对此,58同城的回应就像是一个标准模板出来的:先是对受害者的遭遇表示同情,然后表态会充分配合警方工作。最后再重申,58同城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审核,将不断加强入驻资质审核,确保合法注册。
冠冕堂皇的背后,其实是有恃无恐。
诸如此类的问题,因为都是他人的犯罪行为导致严重后果,跟58同城没有直接关系,从法律层面很难令其承担刑事责任。
屡屡在禁区横跳的58同城,作为第三方平台,到底有没有责任?他们背后的水又有多深?
企业可以逐利,但不能忘义
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曾公开表示,自己创业的初衷是因为租房被骗,所以想要创建一个干净的平台,希望能够“天下无骗”。
显然,如今的58同城早已跟创立的初心背道而驰。
针对平台乱象,58同城是做出过一些努力的。比如曾推出“服务保障计划”,当用户加入该计划后,如果遇到虚假或无效信息导致财产受到损失,58同城将为用户提供赔偿并严惩企业。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隔靴搔痒的计划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据新浪科技报道,一名58同城的人员爆料称,在某次负面舆情中,曾有人劝告姚劲波改变商业模式,彻底杜绝隐患。但58同城方面考虑到商业模式改变势必带来收入减少、成本增加,损失会远远超过因为虚假信息被处罚造成的损失,因此拒绝了这项“吃力不讨好”的提议。
这则爆料58同城没有公开回应,但其中披露的内容还是能让人看出一些端倪。
《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要求申请进入平台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提交其身份、地址、联系方式、行政许可等真实信息,进行核验、登记,建立登记档案,并定期核验更新。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平台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但连带责任的认定以及处罚力度存在模糊地带。
天眼查信息显示,2022年初,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因为未对入驻平台的经营者核验真实信息,被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4.8万元。
对于58同城来说,这样的处罚力度显然连毛毛雨都算不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能让58同城不顾口碑和企业形象,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虚假信息的原因,只能是利益。
在企业看来,这笔账怎么算几乎是明明白白的。
信息审核形同虚设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当被发现虚假信息时,大不了交上几万块钱罚款。但是如果管到底,成本增加不说,流量也会折损大半,损失的钱有可能以百万甚至千万计。
当企业完全跟着“利”走,会做出如此选择也就不难预见。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明知上面有很多骗子,人们还要选择58同城?
一个很直白的原因是:大家并没有别的最优替代选项。
每次58同城爆出黑料,网友们义愤填膺质问他们为什么还不倒闭时,总有人出来说类似“58同城倒闭了,我去哪里发租房信息?我从哪里招铺大理石地砖的临时工人?”这样的话。
58同城作为业内头部,确实具有显著优势。一方面,它囊括了房屋租赁、招聘求职、家政服务等方方面面,业务门类繁多。同时,58同城基于过去20年做分类信息网站的积累,在城市覆盖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不可替代性。
像租房市场中,不管是后来的链家还是自如,能够覆盖的交易城市远远少于58同城,很多偏远县级市的租房,除了58同城,压根没有别的线上平台可以选择。
求职市场也是如此,很多蓝领打工人群除了依赖熟人介绍、线下试工,58同城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58同城快速占有流量和市场的基础,正是它的强本地化以及低审查门槛。最开始,在58同城上发布招租信息几乎不需要任何资质审核,像户口本、房产证等等资料的上传认证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情。
这种情形在boss直聘等平台加入竞争后,也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为对所有平台来说,流量和入驻数量,才是他们盈利的根本。
看起来虚假诈骗信息由消费者买单,但最终还是会反噬到平台甚至行业本身。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一个个雷不断爆出,捂住的盖子又能粉饰太平多久?
规范市场运营体系,不断加大改革、严查力度,探索从立法、执法、监管多层面形成合力,是遏制乱象的根本。但要取得明显的成效,无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对每一个企业来说,是“见利思义”还是“见利忘义”,值得拷问。
来源:家庭杂志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