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全球领先的区块链数据与技术服务企业欧科云链发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加密行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宏观环境以及公链市场等角度对加密行业在2022年第二季度(以下简称“Q2”)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回顾。
报告指出,在通货膨胀和流动性继续收紧的背景下,全球各类资产中,尤其是加密行业,受到较为显著的影响。2022年Q2,比特币价格较Q1末跌去59%,第二大加密资产以太坊更是跌去近70%。同期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环比Q1下跌约23%。从全球各类资产表现来看,无风险资产在二季度表现较好。相反,风险等级越高的资产下跌幅度越大。
市场进入深熊区间
2022年第二季度,加密市场的总市值从3.08万亿美元的历史高点下降到6月30日的8,926亿美元,蒸发了2.19万亿美元,缩水超70%。
据欧科云链链上大师指标显示,截止到Q2末,多个基本面指标均已见底,预示着市场进入深熊区间。数据显示,1BTC的地址数在迅速累积增加,截至6月30日已经突破了87万。与此同时,≥0.1BTC和≥10BTC的地址数也呈上升趋势,而≥100、1,000BTC的地址数则呈梯度下降趋势,这表明散户在逐步入场,而大户和巨鲸们正在主动或被动地交出手中筹码。
整个Q2,因加密市场持续下跌,比特币甚至出现了连跌9周的历史最长下跌记录,但NFT在4月的交易量却走出了一个“小阳春”,直至5月中下旬和6月才出现断崖式下跌,这一方面与市场信息传递具有滞后性有关,另一方面也是NFT玩家和加密用户重叠度不高。
二季度,全网链上安全事件发生超百起,TOP10事件共计损失超3.5亿美金。其中Harmony与ETH间的跨链桥Horizon因私钥泄露导致攻击,损失金额约1亿美元,是整个Q2涉及资金最大的一起安全事件。
欧科云链负责人表示,“通胀、衰退、“硬着陆”,每一个关键词,似乎都在挑动着市场的神经,目前来看,对未来的预期依旧不乐观。考虑到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近期鹰派政策会出现180度大转弯的可能性几近为零。那么,从8.4%到2%的过程中还将经历什么?只能边走边看。”
以太坊在下跌中发展
在2022年Q2,以太坊的跌幅同样达到69%。以太坊在Q2最高到过3,580美元,最低跌至881美元。截至6月30日,以太坊收于1,032美元,较历史高点已跌去79%,其市值与Q1相比,也缩水了2,742亿美元。
以太坊的市占率则从18.15%跌至14.27%。ETH/BTC的汇率延续上一季度,继续曲折下跌,从0.072跌至0.054,可见本轮下跌,以太坊的跌幅要多于比特币。
数据显示,本季度共销毁了45.75万枚ETH(约合10.92亿美元),与Q1销毁了72.97万枚ETH(约合21.65亿美元)相比,可见链上活动明显减少。
6月8日,以太坊Ropsten测试网完成合并(The Merge),这意味着在该测试网上率先实现了PoS,我们终于进入到了以太坊主网部署前最后一个测试阶段,紧接着Sepolia测试网也将于7月6日过渡到PoS。以太坊开发者表示,以太坊预计在8月下旬至11月之间进行合并,为配合合并,以太坊主网在6月30日(区块高度15,050,000)成功完成了Gray Glacier硬分叉升级,将难度炸弹推迟了70万个区块(约2-3个月)。
未来仍将延续不确定性
在宏观经济因素中,主要是各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被投资者看作市场走向的风向标,往往直接作用于资本市场。以备受关注的美联储为例,Q2期间美联储鹰派占据绝对上风,CME调查数据显示:美联储到7月份加息75个基点的概率为85.6%,几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金融市场未来可能会在担心衰退和担心通胀之间摇摆不定,不确定性意味着市场波动仍将继续。
受宏观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流动性收紧,给过度杠杆化的加密货币生态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加密市场巨鲸的流动性危机也在加剧市场下行的风险,诸如加密资产借贷平台Celsius、加密对冲基金三箭资本等都在Q2出现了出售资产自救的情形。我们观察到持有超过1BTC的地址数加速增长,而大于100、1,000以及更多BTC的地址数则呈梯度下降趋势。巨鲸的减持或许是无奈之举,但市场的清洗行动并未结束,加密寒冬是否接近尾声仍未可知。
欧科云链负责人表示,“市场随着周期浮沉,虽已进入深熊,但依然迸发着强劲活力,请保持谨慎和乐观,伟大的项目往往生于熊市,Web3的叙事也才刚刚拉开序幕。”
作为全球领先的区块链数据与技术服务提供商,持续推出相关行业报告,旨在通过提供专业数据服务和理性行业观察,助力加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欧科云链作为中国本土最早成立的区块链技术企业之一,自主研发了业内领先的可视化链上数据处理分析工具,融合应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针对复杂多样的链上数据进行结构化分析处理。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球知名区块链技术与数据服务提供商,未来,欧科云链将继续秉承技术驱动发展的创新理念,保持初心,持续推进区块链+大数据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