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华社AI合成主播新小浩,我们不仅仅长得像主播本人,还可以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进行播报,而且完全不会念错字……”12月16日,伴着一段简单的自我介绍,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面对面采访虚拟动漫人的场景就此诞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合成人物已经应用于各个场景中,今年的利好消息尤其多,比如央视新闻的首个“冬奥AI手语主播”在网络媒体论坛上正式亮相,湖南卫视AI主播“小漾”官宣。而这背后,是虚拟人物经济的兴起。随着虚拟偶像等产品的商业价值被不断发掘,其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能力将会越发强劲,商业应用领域也会更加广泛。
人物形象丰富多样
12月16日,微博热搜上一个“新华社AI合成主播首次对话虚拟人”的词条格外引人注意。
点进词条可以看到,一位身穿西服、打着领带的AI合成男主播,说着极为标准的普通话,做着生动的手部动作,与另一位同样身着正装的AI合成女主播进行连线。
有意思的是,这两位主播看起来惟妙惟肖,面部表情和声线与真人极其相像,不再是过去像动漫人物一样的卡通形象。
这是新华社AI合成主播“新小浩”“新小萌”受邀加盟江苏卫视2060,和虚拟动漫人“电视鸡”“无限少女”进行的一场史无前例的新闻连线。
今年以来,几个传统媒体平台都官宣了AI合成主播的消息,不排除后续还会有其他媒体平台继续跟进的趋势。
比如在10月,湖南卫视官宣了一名新的实习的主持人,她将以湖南卫视实习的主持人的身份出道,后续将转正签约,成为全系主持人。而这名实习的主持人也是一个虚拟人物,名叫“小漾”。
日前,央视新闻的首个冬奥AI手语主播也在网络媒体论坛上正式亮相,据悉,她将在2022年冬奥会上为中国听障人群带来手语服务。
事实上,AI合成人物早几年就已经出现,众所周知的一个形象便是“洛天依”。洛天依是以Yamaha公司的VOCALOID3语音合成引擎为基础制作的全世界第一款VOCALOID中文声库和虚拟形象,也是国内最早实现盈利的虚拟歌手。这些年来,“她”曾多次登上各大卫视的晚会,与真人歌手合作歌曲。
在2017年腾讯视频一档名为《明日之子》的选秀节目中,也出现了一个虚拟歌手,“他”的名字是“赫兹”。当时还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关于虚拟人物和真人比赛到底公不公平的争论。不可否认的是,赫兹收获了大量的粉丝,还在节目中凭借粉丝的支持将不少真人选手PK下去。
交互落地难题待解
既然是AI合成人物,那自然离不开AI技术,离不开AI公司。
“数字人(AI合成人物)是在AI深度学习技术驱动下,通过学习大量的真人会话、表情和动作,生成惟妙惟肖的拟人效果。它是基于AI的多模态人机交互系统所打造,整合视觉、语音、NLP等技术,可适用于线上、线下等多种应用场景。”商汤科技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虽然看起来与真人相仿,但不少网友也提出了疑问,AI合成人物没有真情实感,要如何进行更生动的交互呢?
“对于AI交互产品来说,只有综合利用多模态信息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人类行为。但现阶段受限于语义鸿沟、异构鸿沟、数据缺失等原因,多模态研究还有一定难度。”科大讯飞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情感也是未来人机交互中很重要的特性,关系到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跨越鸿沟实现真正的智能,目前科大讯飞正在围绕可控情感语音合成技术和可控文本情感预测技术做一些研究和探索。
商业前景值得期待
“AI合成人物或者说虚拟人这种业态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首先是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可以支撑的方向非常多;其次,不少场景因为一些因素已经到了需要使用虚拟人的阶段,比如商业代言、电商直播、电视台主持等。
丰富的应用场景也赋予了AI合成人物巨大的经济价值,其中一个最典型的场景应用就是虚拟偶像,比如“洛天依”和“赫兹”就是这样的存在。
近年来,中国虚拟偶像产业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中,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市场规模为34.6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62.2亿元;2020年虚拟偶像带动周边市场规模为645.6亿元,预计2021年为1074.9亿元。
在艾媒咨询分析师看来,虚拟偶像在设计之初就有明确的受众群体和主攻领域,因此发布后会首先在一个圈子内引起反响,而在一定的流量积累后,虚拟偶像IP会开始商业化变现,形成以虚拟偶像IP为核心的生态圈。尤其是随着二次元领域的主要受众群体“90后”“00后”逐渐拥有了自主消费能力,虚拟偶像在流量变现、内容变现等方面将会获得更好的支撑,具有非常强的忠诚度、号召力以及商业变现前景。
但要注意的是,分析师指出,如果品牌受众群体与虚拟偶像的受众群体吻合度不足,很有可能会大大降低其传播价值,导致宣传效果不佳的情况出现。此外,目前腰部和尾部虚拟偶像IP主要活跃于直播电商、实景应用等场景,由于版权价格较低,品牌更愿意用这些IP替代真人工作,降低劳动力的成本,但也造成了这些IP进一步破圈的难度加大。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